中藥的脊梁、民族的驕傲—壯藥
日期:2011-08-30 15:24
簡介:我國壯族主要集中于廣西自治區,據該區有關部門調查,壯藥共有709種?!秹炎迕耖g用藥選編》收載常用壯藥500多種。具有地方民族特色的壯藥主要有:壯族民間每逢傳統節日,也開展藥市交易。廣西靖西縣根據端午節壯族藥市調查,整理出藥市壯藥名錄246種。
發展歷史:壯藥歷史悠久,源遠流長。某些品種的壯藥并較早地得到開發利用,同時成為著名的中藥。例如《后漢書•馬援傳》載:“出征交趾,土多瘴氣”,因常服薏苡仁而能防治瘴疾,后帶回中原。苡仁至今仍是壯醫常用藥,也是常用中藥,盛產于壯族聚居的百色地區各縣。在貴縣羅泊灣漢墓出土的文物中,就有鐵冬青、金銀花等壯醫常用藥。兩江流域是壯族聚居的地方。這些記載雖然不是直接出自壯醫之手,但作者是在廣西為官多年,對當地風土人情有所了解的人物,因而其內容是具有參考價值的。所稱“土人”,當是指民間壯醫。可知這時的壯醫,已經知道按發病季節對瘴疾進行分類,并從實踐中得知,發作于8、9月的黃茅瘴,病情最重。這和壯族地區民諺:“青草黃茅瘴,不死成和尚”的說法也是一致的。對于蠱毒、痧癥、癭瘤等病癥,民間壯醫分類也甚詳。一些方志雜說有壯婦蓄蠱放蠱說,這當然是誣蔑之詞,但從另一個角度考慮,也反證了壯族民間對蠱毒的病因和解毒治療方法,有較多的認識。
文獻記載:自秦代以來,壯醫藥知識有了新的積累,新的藥物品種不斷增加,對一些原有的藥物也增加了一些新的用途,診療經驗也進一步得到積累總結 ,有關壯醫藥知識的記載也有所增加。例如:成書于東漢年間的我國現存最早的本草專著《神農本草經》所載的365味藥中,壯醫盛產的菌桂、牡桂 、薏苡仁、丹砂、鐘乳石等被收入。該書中“主治病以應地、多毒、不可久服”、有“除寒熱邪氣、破積聚愈病”等作用的下品藥125種,壯族地區大多有出產。晉代嵇含著的《南方草木狀》,是我國現存最早的植物學專著,其中記載了許多壯族用藥,如“吉利草,其莖如金釵股,形類石斛,根類芍藥,交廣俚俗多畜蠱毒,惟此草能解之,極驗,吳黃武中,江夏李候以罪涉合浦,始入境,遇毒,其奴吉利者,偶得是草,與侯服,遂解”。“雍,葉如落葵而小,性冷味甘 …… 南方之奇疏也 。 冶葛有大毒,以雍汁滴其苗,當時萎死。世傳魏武能噉冶葛至一尺,云先食此菜”。壯族民間至今仍流傳這一治療經驗。“豆蔻花……舊說此花食之破氣消痰,進酒增倍。泰康二年,交州貢一篚,上試之有驗,以賜近臣”。
藥物機理:項目組在調研中了解到,壯藥醫藥理論的基本觀念是“天人自然觀”,即“陰陽為本,天地人三氣”同步。壯醫認為i,通過谷道,水道和氣道(今之消化、泌尿、呼吸系統)及其龍路與火路(今血液循環和神經系統)的相關器官制約協調作用來實現天、地、人三氣同步。在毒氣與人體正氣斗爭的過程中,如果正不勝邪,就不影響三氣同步而致??;如邪氣在人體內阻塞“三道”“兩路”,則會使三氣不能同步而致病,此為壯醫的讀虛致病論。
根據這些理論,壯醫提出了調氣、解毒、補虛的治療原則。調氣主要是通過具體的治療方法如針灸、拔罐等進行。解毒主要是通過藥物的作用來達到治療的目的,常用新鮮草藥解毒。補虛多主張食用動物,認為以血肉有情之動物來補虛之有效。
發展前景:壯藥具有明顯的民族性、地域性和傳統性,壯藥的基礎與其他的民族藥理論不同,因此壯藥用藥廣泛,發展前景廣闊。
本文地址:http://www.aojian.cc/qs/zyfz/281.html
下一篇:廣西獨特的氣候資源有力促進了壯藥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