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壯醫針灸治療疾病,歷史悠久、前景廣闊
日期:2011-09-01 15:27
針灸是我國傳統治療疾病的方法之一,針法是用金屬制成的針,刺入人體一定的穴位,運用手法,以調整營衛氣血,中醫針灸醫學最早見于二千年多前的《黃帝內經》一書?!饵S帝內經》說:“藏寒生滿病,其治宜灸”,便是指灸術,其中詳細描述了九針的形制,并大量記述了針灸的理論與技術。
我國壯醫的針灸療法起源也較早,通過考古發現證明,我國壯族在很早以前就開始使用針灸治療疾病。
考古學家對現存的壯醫陶針的考證表明,其針形與《靈樞•九針十二原》列于九針之首的镵針極為相似,陶針和镵針與原始社會的砭石最為接近。“九針”已是金屬醫療用具,按人類歷史發展的規律,于石器時代與銅器時代之間,曾有一段燦爛的陶器文化,陶針當是陶器時代的產物。在中醫“九針”形成齊備之前,由于壯族地區的地理環境,人民的體質特點,地方病、多發病防治的需要,以及秦漢時期,南方用鐵未能普遍的情況下,壯族先民已經知道在砭石的基礎上,敲擊陶片,使之比砭石更鋒利,以便有目的地進行針刺治療。由于療效顯著,簡便易行,壯醫陶針在民間流傳不衰,至今還在使用。其中瓷質陶完全可以作為陶針的原料來源,考察證明:這就為壯族先民在遠古時代使用陶針提供了有力的佐證。
1985年10月,考古工作者在廣西武鳴縣馬頭鄉(壯族聚居地區)西周末年至春秋古墓中,出土了2枚青銅淺刺針(其中1枚出土時已殘斷)。針體通長2.7厘米,針柄長2.2厘米,寬0.6厘米,厚0.1厘米,呈扁長方形,針身短小,長僅0.5厘米,直徑僅0.1 厘米,鋒銳利,呈圓錐狀,經考證認為是2枚淺刺用的醫療用針,其鋒微細,與古人對“微針”的描述是一致的。1976年7月,廣西考古工作者在貴港市羅泊灣一號漢墓的隨葬品中發現了3枚銀針,其外部造型相似,針柄均為絞索狀,針身均為直徑0.2厘米的圓錐狀,鋒銳利,3枚根針的針柄頂端均有一圓形小孔,長分別為9.3厘米、9.0厘米、8.6厘米。從外形觀察,3枚銀針的造型與現代針灸用針極為相似,可以確認為醫療用針。這是迄今為止我國范圍內發現的年代最早的絞索狀針柄的金屬制針具。這種針柄對后世針具的針柄造型具有深遠的影響,并一直沿用至今,在我國針具史上有重要的意義。
壯族地區先后發現了年代最早的青銅針及銀針,而同一時期的有關文獻卻未記載,它與《內經》提及的“九針”也不完全相同,其他地方也未發現相同或相似的針具,很可能該種針具僅在壯族地區使用,可見壯族先民很早就積累了自己獨特的針刺治療經驗,并對中醫“九針”的形成產生了重大的影響。壯醫針刺療法起源于原始時期,春秋戰國時期已較盛行,并傳到中原地區。
壯醫針灸方法種類繁多,形式多樣,極大的豐富了中醫針灸療法的內容,壯醫針灸療法有力的促進了壯醫學的發展,為今后壯醫學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